工时管理办法

工时管理办法

1.目的
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工时管理制度,并设定效率指针来评定生产力,提高公司经营
管理及生产管理水平。
2.适用范围
2.1 公司制造单位直接人员之工时管理和运用。
2.2 生产日报表、月报表之统计分析。
3.定义
3.1 直接人员
制造单位直接从事生产作业人员。如生产线作业员、检测人员。
3.2 编制工时
可供生产使用之工时(编制工=编制人×480分钟)
3.3 支援工时
因其他部门人员暂调协助而增加之工时(支援工=支援人×支援分钟数)。
3.3.1.支援工时增加+=其它部门协助生产部门。
3.3.2.支援工时减少-=生产部门协助其它部门。
3.4 应有工时
全部可供生产使用之工时(应有工=编制工+加班工±支援工时
=实动工+损失工+不动工时
=可作业工+不动工时)
3.5 实动工时
实际有效之生产工时。(实动工=生产人×有效生产工时)
3.6 损失工时
因停工待料,制造不良重工,品质变异等原因造成生产线停工或工时增加之损失(详
4.2)。
3.7 不动工时
正常管理下,直接人员未投入生产的时间(详4.3
3.7.1.因私事而请假的工;
3.7.2.公司责任归属的工时。

3.8 可作业工时
可供生产作业的工时(可作业工=实动工+损失工时
=应有工-不动工时)
3.9 标准工时
依工时研究设定之产品生产时间(标准工=×PCS标准生产时间)。
4.作业内容
4.1 生产力指针
4.1.1 总效率
总效=标准工/应有工×100%
4.1.2 生产效率
生产效=标准工/实动工×100%
4.1.3 出勤率
出勤=(编制工-不动工-(特休、公假、产假))编制工×100%
4.1.4 加班率
加班=加班工/应有工×100%
4.1.5 不动率
不动=不动工/应有工×100%
4.1.6 损失率
损失=损失工/可作业工×100%
4.1.7 生产达标率
生产达标=实际标准工/预计标准工×100%

标准工时测定作业规范

1、目的
能准确的制定计件产品单价,计算成品成本,设定生产能力、编订生产计划,评价作业效率,选定最佳作业方法等。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制造系统
3、定义
标准工时:是指经过培训合格具有平均水平的操作人员在正常的作业环境及状态下,用标准作业方法,按普通熟练工人正常速度操作而完成合格的某工序或产品所需的时间。
4、权责
4.1 车间主管:负责本车间所有工位的细分,标准工时异动反馈。
4.2 IE工程师:工序标准工时的测定与修,提案改善与跟踪。
4.3 制造经理:对各车间工序的标准工时进行核定。
5、内容
5.1 公式:标准时 = 观测时×(1+评价系)×(1+宽放) = 正常作业时×(1+宽放)
5.1.1 观测时间:指的IE工程师根据各车间各工序的实际情况,按熟练操作员工实操观测多组数据得到的时间平均值。
5.1.2 评价系数: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操作的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影响,并未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其中努力度及熟练度对作业时间影响最大,因此现场评价时如无特殊情况,可忽略环境因素及一致(稳定)的影响,只评价努力度与熟练度即可,具体见附7.2
5.1.3 宽放时间:作业中减除主作业时间外,会另外给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管理制度及其它生产中偶发事务的处理等必要的时间预备,我公司的作业宽放率约15%30%,具体宽放率的执行标准参考附7.37.47.5
5.1.4 标准工时制定流程:为了保证标准工时的合理性,各车间标准工时制定流程按附7.1执行。
5.2 设定标准工时的时机
5.2.1 新产品上线,需要计算制造成本时;
5.2.2 作业方法变更、流程变更,需要重新设定生产能力时;
5.2.3 需要掌握共同作业项目的效率时;
5.2.4 需要确认以往标准工时是否符合现状时;
5.2.5 需要追求更精益的管理方式时。
5.3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
5.3.1 秒表法
5.3.2 影像法VTR法)
5.3.3 既定时间标准法PTS法)
5.3.4 采样分析法
5.3.5 标准资料法
5.3.6 经验估算法

5.1 公式:标准时 = 观测时×(1+评价系)×(1+宽放) = 正常作业时×(1+宽放)
此公式是不是有问题(1+评价系)如果评价系数1,那么标准工时已经是观测时间的两倍了,还要算上宽放,这样算出来的标准工时肯定是不符合生产实际的,公式应该是这样 标准工 = 观测时×评比系×(1+宽放) ,评比系=实际工作速/理想速度

时间研究

 词条内容:
时间研究这种方法的主要用途是建立工作的时间标准,即上述的工作标准。一项工作(通常是一人完成的)可以分解成多个工作单元(或动作单元)。在时间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秒表观察和测量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在正常发挥的条件下各个工作单元所花费的时间,这通常需要对一个动作观察多次,然后取其平均值。从观察、测量所得到的数据中,可以计算为了达到所需要的时间精度,样本数需要有多大。如果观察数目还不够,则需进一步补充观察和测量。最后,再考虑到正常发挥的程度和允许变动的幅度,以决定标准时间。
为了方便阐述,结合一个茶杯包装的例子(将一6个茶杯装入纸盒,封口,码放)来具体说明时间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要注意的事项。
 时间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 1:将工作分解成单元。例如,在茶杯包装事例中,可将这一工作分解4个工作单元取两个纸盒将衬垫放入纸盒将茶杯放入纸盒?縁盒封口、码放。将相关的数据纪录到数据纪录表.
分解工作单元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第一,为了测量工作单元所花费的时间,每一工作单元都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标志第二,工作单元的划分不应是不到三秒就可完成的动作,因这种动作难以用秒表测量。例如,上述事例中的动作单如果再细分,还可分成三个单元左手拿起衬垫将衬垫打开(将放每个茶杯的网眼撑开)将衬垫放入纸盒。因为这几个动作的每一个都非常快,所以难以精确测量各自所需的时间。最后,如果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已经有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那么动作单元的划分应与这样的工作方法保持一致。有些非正常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如:衬垫失手掉在地上)不应计算在工作时间内。
2、步2:测量各工作单元的时间。时间记录表的形式如下1所示。

       时间研究中的数据记录                           (分钟)

img1

 

选择一名训练有素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每个工作单元所需的时间。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连续测量法,即研究人员在每个工作单元的动作结束时,记下该时刻,列在表中r行中,然后根据两个工作单元结束时刻的差即可得出第一个单元所花费的时间。
2个工作循环中无第一个工作单元,因为第一个循环中一下取了两个,所以每两次循环中发生一次这个动作。假设这项试验共观察10个工作循环,全部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上1所示。还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所观察测量的数值中有明显偏离于大多数其它数值的,就应分析它是不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工具失手,机器故障等。如果是的话,应将这样的数据排除在外。
将这样观察得到的数据取其平均,记在上1t列内。
2 3:决定样本的大小。上面1的观察数10个工作循环,这么多数是否够?通常,时间研究得出的工作时间估计值如果能达到实际工作平均时间95%左右,就基本上满意(可定出更高的要求,但样本数会急剧变大)。可以按以下一个根据正态分布推出来的公式来决定样本n

img2

 

 时间研究中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来说,几方面的原因要求他必须在时间研究中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首先,在定义所要研究的工作单元时必须十分谨慎。一个工作单元的动作时间不能太短,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标志。此外,有一些动作,发生频率低,但是是规则的,这些动作也必须计算在内。
其次,在某些工作单元的测量中可能会测到一些偶然性的、不规则的动作他们实际上不反映真正的操作要求,例如,失手掉工具、机器失灵等,这些动作和所花费的时间有可能使测出的时间不正确,因此必须在时间研究中排除这样的动作时间。但哪些动作是规则的,哪些是不规则的,需要研究人员主观判断。
再次,宽放时间应该多大,也需要进行主观判断。通常宽放时间的范围是正常时间10%-20%,给出这样的宽放时间主要是考虑到人员的疲劳、动作迟缓等不易测量的因素。
最后,需要通过主观判断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绩效评价因子的确定。在时间研究中,通常只是选择几名人员来进行观察和测量,他们的工作速度不一定正好代表大多数人的正常工作速度。这时,研究人员必须判断,通过对他们的观测所获得的数据是否代表正常速度;如果不是,应在多大程度上予以纠正(即因子数值的确定)。因为如果被观察者的平均速度高于正常水平,那么根据他们的工作速度制定出来的时间标准对于其它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实际上也是无法达到的。反过来,如果他们的速度低于正常水平,那么根据这样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工作标准对于企业也是不公平的,企业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在工作标准与工作报酬挂钩的情况下,工作标准过高或过低不是使员工,就是使企业遭到损失。常常有这种可能性,即员工一但看到他们被观察,就会有意放慢工作速度,因此,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还需判断有无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果有,则需进一步判断其程度,并将其反映在绩效评价因子中。
 时间研究方法的优劣分析
时间研究方法是制定工作标准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训练有素并具有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工作周期较短、重复性很强、动作比较规律的工作,对于某些主要是思考性质的工作就不太适用,例如,数学家求解问题,大学教授准备讲义,或寻找汽车故障的原因等。对于某些非重复性的工作也是不适用的。例如,非常规设备检修。其次,秒表的使用有一定的技巧性,一个没有任何使用经验的人测出的时间值有时误差可能很大,基于这样的数据很可能会制定出不正确的时间标准。再次,时间研究中所包含的一些主观判断因素有时会遭到被观测者的反对。

----摘自《生产与运作管理》(刘丽文著p159

动作与时间研究MotionandTimeStudy

工时工作研究作业研,是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测定、分析和研究作业动作与时间,以获得最佳的工作方法。动作与时间研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疲劳以及在工劳动工时测定与管理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动作与时间研究由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部分组成。动作研究又方法研工作方法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分析手段发现、寻求最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动作研究的主要发明者E.B.吉尔布雷斯L.M.吉尔布雷斯夫妇F.B.吉尔面雷斯1885年受雇于一建筑商时进行了著名砌砖研。在该研究中,他通过对砌砖动作进行分析和改进,使工人的砌砖效率提高了200%1912年,吉尔布雷斯夫妇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议上,首次发表了题为《细微动作研究》的论文,在文中他们首创用电影摄影机和计时器将作业动作拍摄成影片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的作业动作分解成三大类17种基本动作《命名》。这些基本动作是:伸手、握取、移物、装配、应用、拆卸、放手、检验、寻找、选择、计划、对准、预对、持住、休息、迟延和故延。其中8种动作称之必需动,中5种动作称之辅助动,最4种动作称之无效动。他们指出,籽提高动作效率必须尽可能地删减第二、三类动作。以后F.B.吉尔布雷斯又独创性地发明灯光示迹摄设计灯光示迹摄两种摄影方法,使动作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缓和、消除工人对早期动作研究的抵触和不满,在富有心理学诰诣L.M.吉尔布雷斯的帮助下F.B.吉尔布雷斯又逐渐地将动作研究范围扩大到工作疲劳与单调、动机及工作态度等方面。

  时间研究又作业测工作测,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方法测定工作的实际时间,以此作为制定工作定额、核算成本、计划生产以及检验工作方法效率等的基础。时间研究的主要发明者F.W.泰勒。约F.B.吉尔布雷斯从事动作研究的同时F.W.泰勒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厂进行了著名铁铲试。在该研究中,他比较了工人铲煤与铲矿砂间的差异,对工人的铁铲进行了改进,并制定相应的劳动定额及奖励制度,从而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内,使该厂原400-600人的工作降低到只140人即可完成F.W.泰勒在时间研究上的最主要贡献之一是指出了时间研究的过程。他认为时间研究包括工作分析和工作建立两大范围。首先是工作分析,可总结成以下几个步骤:
  
  1)将作业动作分解成最简单的基本动作;2)删除无效动作;3)观测部分熟练工人的各项基本动作,借助秒表记下最佳及时间最短的动作方法;4)记录、说明、依次标出每一基本动作及恰当的动作时间;5)分析、记录各类宽放率或宽放时间。其次是工作建立,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将经常以同样顺序在作业中出现的基本动作合并成一组,记录并标示各组动作;2)通过分析、比较,从所有动作组中选择适当的动作组应用于当前情境;3)将所有基本动作时间汇总,再加上各类宽放时间,即可估计出各类作业的工作时间。

  F.B.吉尔布雷斯夫妇F.W.泰勒外,其他还有一些人对动作与时间研究的发展也超导这很重要的作用。R.M.巴恩斯提出动作经济原A.H.莫金1930年提出工作简化原,美国无线电公司J.H.奎克W.J.希尔R.H.考霍列夫1935年创立工作因素系技术WF),西屋电气公司H.B.梅纳G.J.斯坦杰门顿J.L.修瓦伯1940年创立方法时间测技术MTM)等等。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约在本世30年代起开始被合称动作与时间研。在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曾在纺织、机械及煤矿等工种中进行过动作与时间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般地说,动作与时间研究可分以下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发掘问题。在实际情境中,有许多对象要求进行动作与时间研究,它们的范围大至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小至工序或操作,选择的余地很大。为了把精力集中到最迫切、最重要的对象上,课题选择必须考虑到经济、技术、心理等因素。第二阶段是现状分析,即对所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在这一阶段,可利用许多具体的描述方法,如程序分析、动作分析、直接时间测定、预定动作时间研究、工作抽查等等。在分析时,既可从对象、人员、地点、时间、方式、目的等方面加以考核(6W5W1H),也可以利运用经济原去对照、比较。第三阶段为新方法设计。利用取消、合并、重排、简化等手段将旧的工作方法进行改进,提出若干新的工作方法。第四阶段是对新方法进行评选,以经济、管理、心理等因素为依据,选的工作方法加以实施。为了保证新方法正确实施,要制定材料、设备、环境等标准,并赋予特定的工时定额。第五阶段是对前一阶段实施新方法的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该项研究的效益。评估的内容包括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状况、土气等方面。动作与时间研究各阶段的关系如1所示。

  在具体应用时,动作研究可划分为程序分析与动作分析两大类。程序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工作程序或流程,或者说,是一种将整个生产或制造过程中所有操作、检验、贮存、运输、迟延等事实用符号加以分析和依次排列,以供了解程序和达到改进目的的图示方法。根据目的不同,程序分析又可区分为操作程序图、流程程序图、流程图、联合程序图及操作者程序图等五种。操作程序图顺序描述操作与检验两个事实,一般适用于分析整个生产或制造过程;流程程序图包括操作、检验、贮存、运输和迟延所有五个事实,适用于分析产品或原料的流动;将流程程序图画在按比例缩小的工作场区平面图上,则构成流程图,因此,流程图具有详细、直观的双重特点;联合程序图是将同一工作地上人的活动及其与机器的关系依时间标尺图示出来,可作为人、机剩余能力分析及人、机数匹配设计的工具;操作者程序图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分析方法,它将操作者左、右手或其他部位的动作按发生的时间顺序加以描述、记录,它能清楚地反映左、右手或其他身体部位的操作关系。

  与程序分析相反,动作分析是从较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身体细微动作的记录、分析,达到消除无效动作及提高动作效率的目的。根据使用的精确性程度不同,动作分析可区分为目视动作分析、动素分析与影片分析三类。前两者均利用研究人员直接观测、记录、分析及改进作业动作,它们之间的唯一差异是作业所划分的基本动作单位不同,而后者则是指利用摄影机将作业动作拍成影片然后进行放映、分析、影片分析根据拍摄速度不同,可区分微动作研微速度动作研。如果所研究的动作单位较小,周期短,这时可用每16框的速度进行拍摄,这种速度下可拍摄到较为细微的动作变化,故称细微动作研。如果动作单位相对较大,则可以每秒一框(或每100框)的较慢速度进行拍摄,这种拍摄速度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但拍摄到的劝作变化相对较大,故称微速度动作研。由早期影片分析发展而来的录像分析是当前动作分析的最重要、最精确和最实用的方法。

  在动作分析时,经常需用动作经济原动作经济原是一组指导人们如何节约动作、如何提高动作效率的准则,它的目的是减少工作疲劳与缩短操作时间动作经济原可划分为三大类,22项。第一类是关于人体的使用,第二类是关于工作场所的布置,第三类是关于工具设备的设计。更综合地说,它可归纳为四点:1)同时使用两手,避免一手操作一手空闲;2)力求减少动作单位数,避免不必要的动作;3)尽可能减少动作距离,避免出现全身性活动;4)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动作难度,避免不合理的工作姿势或操作方式。

  时间研究或时间测定技术,从其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依次划分为经验判断法、历史记录法和工作测量法三类。虽然前两类技术仍有某种程度的应用,但不可否认,第三类技术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时间测定技术。第三类技术是根据统计学原理,通过对工作细节内容进行分析、测定来确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它按特点的同可区分为直接时间测定法、预定动作时间研究和工作抽查等类型。

  1)直接时间测定法。这是时间研究中唯一直接测定的方法,是所有工作测量法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在现场对工作直接进行划分与测定,因此,具体具体、客观、适合情境等优点。缺点是不能对设计中的工作进行研究,研究费用高。预定动作时间研究则以以往的时间研究资料为基础,即长期积累的时间资料综合发展盛开个时间标准系统,将这种时间标准系统应用于当前的实际避孕药境,因此,它具有预测、费用少的特点,但精确性不能得到保证。

  2)预定动作时间研究。这一方法中最为常用、普遍的技术为方法时间测定MTM)与工作因素WFMTM是三位美国工程H.B.梅纳G.J.斯坦杰门顿J.L.修瓦伯在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钻床工作场所的大量摄影分析发展起来的。该技术将人类操作动作划分为伸手、搬运、旋转、加压、转动、抓握、定位、放手、拆卸、眼动和身体动作等项,通过动作级别、动作距离、动作形态、克服的阻力和重量、动作类型或特点等变量的分析以及同时动作、合并动作、复合动作情境的考虑,实现时间的测定MTM按动作的精确程度划分MTM-1MTM-2MTM-3三种形式。与此不同WF则将人类操作动作划分为运送、抓取、预对、装配、使用、拆卸、脑力过程和放手等八种,从身体的使用部位、运动距离、所要求的手工控制级别以及阻力或重量等四人变量进行考虑。

  3)工作抽查。这是利用统计抽查技术对作业动作进行随机、间断的观测、记录,它具有客观性强、费用少的双重特点,特别适用于对特定作业项目的时间或时间率测定。直接时间测定法和工作抽查的测定工时时均涉及工作速度评定(或速度评)的问题,而所有这三类方法都需确定宽放时间或宽放率。应该说,直接时间测定法、预定动作时间研究和工答抽查的使用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的各类技术及其相互关系如2所示。动作与时间研究技术在我国的某些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用预定动作时间研究技术进行工作测定时,必须考虑原标准时间数据与我国这际情境的适用性问题。由于各种标准时间系统(MTMWF)均来源于特定国家、特定企业或团体推选业运输和时间数据,因此,存在常模差异的问题。为了保证这类技术使用的准确性,事先必须对有关标准时间系统作出必要的修订。